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代码:080905
一 、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秉承“严以治 学,诚以立身”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并落实思政教育任务,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全面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适应湖北省区域和社会经济 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及物联网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 业知识,具备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系统分析、设计与管理等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物联网 应用领域从事复杂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及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五年左右的专业实践,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职业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并综合应用数理、工程和专业知识,从工程设计到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视角分析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胜任 物联网应用领域内的系统设计与开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维护等工作;
目标2(学习与创新):具备较为丰富的工程经验和较强的创新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新业态,并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多学科领域的工程实践,从而保持持续的职业竞争力;
目标3(职业素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综合考虑经济、法律、文化、道德、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备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健康体质;
目标4(沟通与管理):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具备团队沟通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及项目管理能力,能与国内外同行、客户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专业沟通与交流,具有物联网应用领域研发业务骨干、系统工程项目团队负责人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二、毕业要求
根据培养目标,本专业毕业生必须满足以下12项毕业要求,各项毕业要求及其对应
的指标点如表1所示:
表 1 毕业要求与指标点分解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扎实的数、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 网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能将所学 知识应用于解决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 指标点1-1:能够应用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的知识,对自然科学类问题进行建模、表述和求解; |
指标点1-2:能够运用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物联网应用领域的问题进行建模、表述和求解; |
指标点1-3: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对物联网应用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理解、表述和求解; |
指标点1-4:能应用专业知识对物联网应用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与分析。 |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物联网学科的基本原理,进 行物联网软硬件系统的分析与表达,并通过文献 研究分析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指标点2-1:能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判断和表述物联网软硬件系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
指标点2-2:能够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工程问题,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分析其可行性,验证正确性; |
指标点2-3:能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结合文献 研究给出不同解决方案,并对解决方案及其影响因素开展分析,获得有 效结论,为物联网应用系统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综合应用物 联网软硬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设计满足特定应用需求的系统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 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 化以及环境等多维度协同发展因素。 | 指标点3-1:能够依据系统结构化方法确定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工程问题,掌握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流程和方法; |
指标点3-2:能针对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特定应用需求进行软硬件功能模块设计,提出算法及测试的方案或流程; |
指标点3-3:能够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系统设计目标、技术路线、解决方案,并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
指标点3-4:在系统方案设计中能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对系统的影响。 |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基于物联网工程学科的相关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物联网应用领域 中的复杂工程进行研究,制定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和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指标点4-1:能够基于物联网工程学科的相关基本原理,通过文献研究,调研和分析物联网应用领域中复杂工程的关键问题; |
指标点4-2:能够针对关键问题,运用物联网工程学科的相关原理和专业知识制定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相关实验; |
指标点4-3:能够对采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并能通过信息综合得出有效结论。 |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联 网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平台、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指标点5-1:能够结合相关问题的背景和科学原理,掌握对应平台、 技术、资源、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理解其局限性; |
指标点5-2:能够根据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问题需求,选择与使用现代仪器仪表、软硬件平台、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 |
指标点5-3:能够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开发或选用合适的仿真工具进行合理的模拟、预测,并分析理解其局限性。 |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能够合理分析和评价物联网相关的工程 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带来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指标点6-1:了解物联网应用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
指标点6-2:能够分析和评价物联网相关的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 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 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理解和评价物联网应用领域中复杂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指标点7-1: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及其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关系; |
指标点7-2:能够分析和评价物联网软硬件系统设计和工程活动中 对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开展物联网应用领域内的工程实践。 |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伦理道德、 遵守职业规范、履行社会责任。 | 指标点8-1: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了解中国历史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理解个人在历史以及社会中的地位; |
指标点8-2:理解并遵守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规范,理解物联网工程师对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 |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具有良好的综合 素质,能够正确理解多学科背景下团队中,承担 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并承担其责 任与义务。 | 指标点9-1:理解个人素养的重要性,具有团队意识,能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
指标点9-2:能胜任团队成员角色,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 |
指标点9-3:具备团队负责人角色的相关能力,能在多学科团队中组织、协调团队成员开展工作。 |
毕业要求10(沟通):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就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复 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有效沟通,包 括文字表达和语言交流。 | 指标点10-1:能够就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复杂问题撰写报告和设 计文档,并能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同时能与业界同行及社 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
指标点10-2:了解国内外物联网应用领域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理解并尊重国内外文化的差异; |
指标点10-3:具备外语的应用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能够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 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熟悉物联网应用领域 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在多学科 环境中应用。 | 指标点11-1:理解物联网应用领域工程中涉及的重要经济与管理因素,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经济决策的基本方法; |
指标点11-2:在物联网软硬件产品开发的全周期、全流程过程中,熟悉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 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物联网科 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能力。 | 指标点12-1:能够认识坚持探索和不断学习的必要性,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指标点12-2:具备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了解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 |
指标点12-3:了解物联网相关技术与理论的重要进展和前沿动态,能够在新的形势下针对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求,采用合适的方法,自主学习,适应发展。 |
三、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如表2所示:
表 2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
| 培养目标1 职业能力 | 培养目标2 学习与创新 | 培养目标3 职业素养 | 培养目标4 沟通与管理 |
毕业要求1 工程知识 | √ | | | |
毕业要求2 问题分析 | √ | | | |
毕业要求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 | √ | | |
毕业要求4 研究 | √ | √ | | |
毕业要求5 使用现代工具 | √ | √ | | |
毕业要求6 工程与社会 | | | √ | |
毕业要求7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 | √ | |
毕业要求8 职业规范 | | | √ | |
毕业要求9 个人和团队 | | | | √ |
| 培养目标1 职业能力 | 培养目标2 学习与创新 | 培养目标3 职业素养 | 培养目标4 沟通与管理 |
毕业要求10 沟通 | | | | √ |
毕业要求11 项目管理 | | | √ | √ |
毕业要求12 终身学习 | | √ | | |
四、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4年,并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校修读年限为3-6年,总学分为169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七、专业核心课程与学位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
2.学位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的实践性教学有:高级语言综合设计、数据结构综合设计、数据库综合设计、Android 项目开发与创业实训、专业英语文献选读、物联网组网工程实训、物联网集成开发实训、高级Web项目开发、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等。
九、毕业的学分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
1.毕业的学分要求:毕业最低学分为169学分,其中包括通识教育类49学分(含跨 学科专业选修课8学分),专业教育课程类中专业必修69学分,专业方向选修课17学分, 综合实践课程34学分(包括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4学分)。
2.学位授予条件:学生修完上述规定的学分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 士学位,学位授予条件中要求学位课的平均成绩70分以上。